北京 21°C 阴
当前位置: 首页>天气生活>天气资讯>正文

我国6月新增106例猴痘 猴痘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

来源:触点天气2023-07-19 11:07:10

天气网讯,据最新新闻报道,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,中国内地(不含港澳台)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。刚刚才过去了一个新冠,现在又来一个猴痘,不禁让人觉得担心起来。那么,猴痘传播有多快?密接怎么管?猴痘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?更多答案就在以下内容。

6月新增106例猴痘

我国6月新增106例猴痘 猴痘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

猴痘

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发布猴痘疫情6月监测情况。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,中国内地(不含港澳台)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。

其中,广东省报告48例、北京市报告45例、江苏省报告8例、湖北省报告2例、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。

猴痘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?

猴痘是由猴痘病毒(Monkeypox virus,MPXV)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,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。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,病死率为1%-10%,通过接种疫苗可获得有效保护。由于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,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。

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,在土壤、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。该病毒对热敏感,加热至56℃30分钟或60℃10分钟即可灭活,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,对次氯酸钠、氯二甲酚、戊二醛、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。

据中疾控介绍,2022年1月以来,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卫生组织(WHO)报告了超过8.7万例猴痘病例,死亡病例达到140例。2022年7月23日,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;2023年5月12日,WHO宣布,猴痘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。

传播方式是什么?

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。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他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而感染。

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,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。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。

6月份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显示,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,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,所以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。

传播有多快?

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表示,与新冠、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,猴痘的传播速度比较慢,但也可能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。

我国6月新增106例猴痘 猴痘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

猴痘传播

猴痘有何症状?

猴痘的潜伏期5-21天,大多为6-13天。

发病早期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。90%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,如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。

发病后1-3天出现皮疹。首先出现在面部,逐渐蔓延至四肢,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。皮疹经历从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,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。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,直径0.5-1厘米,质地较硬,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。疱疹数量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,多呈离心性分布。可累及口腔黏膜、消化道、生殖器、结膜和角膜等。病程2-4周。

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,甚至瘢痕,瘢痕持续时间可达数年。

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,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、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、支气管肺炎、脑炎、角膜感染等。

本轮疫情中,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,主要为发热、疱疹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。

如何预防猴痘感染?

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,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。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(包括动物的血和肉),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。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,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,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,避免共用生活用品(如床上用品、衣物等),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(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、医用防护口罩、一次性隔离衣等)。注意做好手部卫生,及时用肥皂、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。

近期已回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,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,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;若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应主动就医,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,以协助诊断和治疗。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,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。

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,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,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,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,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,做好个人手卫生,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等。

此外,建议非必要不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,加强入境携带、寄递动物检疫,以及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检疫。

热门资讯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