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衣巷
南京市秦淮区秦
多云27~19°C
天气网讯,近来,我国多地出现热射病情况,这和近期我国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有关。在高温天气下,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,不然就容易导致热射病。近日,江苏有一位独居老人舍不得开空调患热射病,还好及时就医,老人已无大碍。那么,具体如何预防热射病?一起来了解。
独居老人舍不得开空调患热射病
舍不得开空调患热射病
近日,江苏一老伯发现每天见面的邻居老人一直未出现,敲门、打电话都不应,便报警。民警进门发现,老人瘫倒在地,体温达41.5度。送医检查,老人患热射病。据悉,老人独居在家不舍得开空调,屋内闷热导致中暑。目前老人已无大碍。提醒:预防危险的中暑,谨防热射病!
什么是热射病?
重症中暑即热射病,算是一种急症,特别凶险,死亡率达到40%以上。年龄越大,热射病死亡率就越高。身体上有体温调节中枢,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,维持体温在36.5~37℃之间。
一旦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,热量无法及时散发,从而在体内积聚,最终诱发中暑。机体散热除了依靠蒸发和辐射外,也依靠传导以及对流。外界温度大于皮肤温度时,通过蒸发和出汗的方式散发热量。
一旦温度过高,散热能力减弱,热量就会在体内积聚,影响多个器官,比如肝脏、肾脏和大脑等,从而导致中暑。主要表现为体温急剧升高、口干舌燥、肌肉痉挛,同时伴有无汗或少汗、呼吸变得困难和昏迷,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。热射病发生跟多种因素有关,尤其是待在高温、湿度较大、密闭且没有风的环境中。
如何预防热射病?
预防热射病
1、多喝水
夏季出汗较多,应时刻提醒自己多喝水,保证一天的喝水量不能低于2000毫升,尤其是活动量较大者、户外工作者。除了喝白开水外,也应适当地喝淡盐水、绿豆汤或运动饮料等,能补充所流失的电解质。不过,喝水应注意小口慢喝,不能短时间内狂饮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。
2、远离高温环境
长期户外工作者应适当地调整工作时间,必要时需提前准备盐水和冰块。一旦出现头痛头晕、不停地冒汗和口渴等,还需第一时间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,对颈部、腹股沟处和手脚心冰敷,积极降温。
热射病会产生什么影响?
热射病
1、器官衰竭
正常情况下,基础体温在37℃左右,散热和产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,维持身体机能稳定。一旦体温升高,中枢系统会立即调节,不过超出极限时会造成器官不耐受,导致器官衰竭。
举例子来说,体温大于37℃,随着体温逐渐升高,心输出量逐渐增加,耗氧量也随之增加。一旦体温达到42℃,就会降低心输出量以及耗氧量,甚至会导致心肌坏死。
2、威胁生命
热射病会使得体温达到极高,远远超于组织耐受程度,使得器官功能衰竭,最终威胁生命。
相关推荐
全国高温已持续30天 覆盖国土面积达502.1万平方公里
江苏有多热?蚂蚁落地活不过3秒 今起三天高温还会持续
四川平武突发山洪3人死亡15人失联 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700余人
男子网购活珠子因天太热孵出小鸡 网友:高温救了小鸡一命
本轮高温天气特点和成因是什么 南方高温还要持续多久
专家解释今年为何这么热 高温将会带来哪些影响
湖南这两天气温飙升,昨日(1日)93站超过35℃高温线,局部达到了40.5℃!今天高温仍不减,预计今局部仍有地方在40℃以上,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。不过,预计湖南明受热带低压系统影响阵雨频发,但对于一些地区来说,高温并没有缓解多少。到了4日,湘潭株洲等局部大到暴雨,部分地区气温仍达37℃。
2021-08-03近来,外国多地降雨频繁,不过,也有的地区迎来了高温天气。根据最新8月2日国外天气预报显示,未来三天欧洲南部有高温天气来袭。降水方面,南亚、欧洲北部、北美洲东南部、南美洲西部等均有较强降雨出没。城市中,巴黎、伦敦等有阵雨,东京有雷阵雨。
2021-08-03今起未来三天,我国部分地区雨势猛烈。其中,华南江南沿海部分地区或现大暴雨。此外,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甘肃等部分地区仍然有强降雨。气温方面,我国这两天一些地方气温非常高,尤其广西湖南四川等高温可达40℃!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措施。
2021-08-03据外媒消息,近日,希腊超强热浪袭击,据说,是40年来该国最强热浪之一。据预报显示,今起希腊大部地区气温将在40℃遇上,局部甚至达46℃!而且,预计此次热浪将持续到8月8日甚至更久。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呼吁民众要提高警惕,采取自我保护措施。
2021-08-03近来,四川多地高温天气袭击,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7.3℃,刷新了当地记录。据天气预报显示,今四川部分地区仍是高温天,其中,成都的高温时长或与2016年8月持平。高温什么时候结束呢?预计明迎降雨高温缓解。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哦。
2021-08-05热带低压目前还在南海活动,预计今天白天就可能加强为9号台风。该热带低压的影响于昨天(3日)就开始了,预计热带低压继续影响华南江南等部分地区,风雨显著。另外,近来我国多地高温天气频繁,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,四川重庆等依旧高温难退。注意防暑降温。
2021-08-05